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要闻 正文
看二七区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如何担当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17-09-05 08:46  
​贯彻落实郑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二七区明确提出:以建设“三个二七”为抓手,实施“九大提升”“双十出彩项目”,开启新征程,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奋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担重任、添光彩。

8月30日,记者从二七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获悉这个郑州市核心区,对标周边城市精心谋划、精细入手、精耕细作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布局。

贯彻落实郑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二七区明确提出:以建设“三个二七”为抓手,实施“九大提升”“双十出彩项目”,开启新征程,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奋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担重任、添光彩。

探索一个路子——顶层设计“三个二七”

“我们最大的机遇是郑州进入了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和政策体系。”二七区委书记陈红民说。

郑州市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建区之初,二七区就开启了枢纽支撑、核心发展的地位与使命。当下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二七区再次扬起勇挑“大梁”的风帆。

统计显示,上半年,二七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5.4亿元,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亿元,增长20.4%;集中签约华侨城大型文化旅游等19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融侨·悠乐汇等77个重点项目;年初梳理出的15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7亿元。

为助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二七区全面打造“品质二七、田园二七、温暖二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二七新区万科大都会、CSD等在建项目成效显著;马寨产业集聚区引进河南恒信金属构件制造有限公司等18个中小产业项目,省重点项目花花牛年产40万吨乳制品项目已建成投产;二七特色商业区以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建设为抓手,梯次推进德化街景观提升工程等项目;建业足球小镇破冰起航,“自然和谐、三生一体”的城区田园生活样板初步形成;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建成了3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引进培育重点企业97家。刘砦等3个项目114万㎡安置房顺利回迁;仅6月份当月完成安置房网签4835套,占全市任务的51%,受到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

发展保护融合促进。今年以来,二七区主动担当探索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统筹兼顾先行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项防治任务的全面监控、动态跟踪、快速反应、精准处理。

政策成果普惠群众。新增城镇就业1647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30万元,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补贴4555.4万元。新建、改扩建30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17个“温暖二七”项目已全部启动,建成各类“温暖二七”项目服务站点近200个,组建10大类20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无盲区、大联通、高效用”。

拼出一片天地——务实重做“双十”出彩

未来一个时期,二七区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重在九大方面实现新提升,展现新作为,取得新突破。

全面提升发展带动力,以“双十”出彩项目展现二七品牌。加快推进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华侨城大型文化旅游等十个出彩项目;“郑西湖”5A级生态休闲风景区、水系生态休闲观光带等十个需要谋划的出彩项目。

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休闲、体育等公共配套,优化城市管理,以全面提升区域承载力。

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二七新区围绕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的示范区,提升形态风貌、承载功能;马寨产业集聚区围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现代产业新城,将新镇区与老镇区融合、互补;樱桃沟景区运用产业链思维,推进田园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沿中原路京广路大学路产业带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品牌高端的项目集聚区。

同时,二七区将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三区一群”战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双向开放、深度融合的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影响力。通过持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深化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合作,探索“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等方式,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力。

全面提升生态吸引力。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强力推进贾鲁河综合治理等32个重大生态项目,精心谋划、引进、建设一批高品质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持续深化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八轮驱动”各项工作,扎实用好互联网+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整治平台,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让文化展现迷人魅力。将通过广泛宣传辖区先进典型,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挖掘二七大罢工等元素,打造一批体现中原文化和二七特色的文化精品、硬件载体;利用近现代商业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资源,建设一批城市展厅、国际交流场所和社区等,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以温暖二七为抓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升区域亲和力。统筹做好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温暖二七建设、社区群众服务。通过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和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等,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