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用心用情用力答好优化营商环境这道“政治题”“法治题”“发展题”,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制度供给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何谓良法,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民谋福祉的法即为良法。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一是加强市场主体保护立法。要按照“是否有利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推进深化改革、是否回应社会关切”要求,对立法项目进行深入论证,将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立法纳入五年立法规划之中。要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加强“小切口”“小快灵”立法,为持续优化营商“软环境”构筑发展“硬支撑”。二是完善市场秩序维护立法。要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地方立法中,使法规更具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能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地方性法规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商品和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三是强化法律法规实施监督。要深入开展对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工作,通过检查文件、制度、执法案卷等资料和听取工作报告、视察调研等方式,督促解决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释放和激发企业活力。四是维护法治统一规范化立法。做好立法后评估,收集企业、人大代表和群众在实践中对立法缺失或落后的情况反馈,充分借鉴汲取,使相关地方立法行之有效。坚持立改废释并重,对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逐件逐条梳理,修改或废止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不适应、与改革发展要求不协调、与法律政策不一致等内容,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坚持依法有效监督
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刚性约束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选好角度、掌握尺度、把握力度,推动“一府两院”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利条件、更广阔空间。一是加大对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监督,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优服务。对政府各部门行政许可等证件发放过程进行监督,努力打造透明政府。要本着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原则,对发放条件、发放过程、发放时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切实增强发放的透明度。对政府行政审批、机构改革进行监督,努力打造高效服务政府。要按照提高行政效能原则,监督政府优化行政程序,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监督政府逐步拓宽网上政务服务覆盖范围,推广应用网上审批平台、行政效能网上监察、电子督办等,不断提升行政效能。监督政府完善服务企业的体系或平台,在企业融资方面,督促政府建立并完善面向中小企业及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建立金融信贷机构共同参与的投融资体系,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求。二是监督司法公正,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大要督促司法机关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与审判机关建立健全涉及经济发展,特别是涉及破坏优化营商环境案件的办理、报告、沟通协调及诉讼监督机制。督促司法机关依法查办损害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各类职务犯罪,突出查办与企业运营相关的证照颁发审验、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收征管、贷款发放等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加大对裁定或判决不公、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监督纠正力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凝聚力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适时作出决议决定,通过法定程序把党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民意志,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各项部署安排落地见效。要让人大决议决定“落地有声”,需综合运用“三查(察)”活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多种方式延伸监督链条,形成监督闭环。在运用常规监督手段的同时,要加大明察暗访力度,提高专题询问、专项工作评议的实效,探索运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代表约见等监督方式,真正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
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强化营商环境建设群众基础
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最了解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最清楚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拓展“双联系”工作广度和深度,增强人大代表联企助企的积极性。组织代表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和优势,发动代表以“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参与营商环境建设,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行者。引导代表建言献策。要为代表履职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载体,让代表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信息员”“监督者”,充分发挥“耳目”“渠道”作用,反映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质量代表议案和建议。人大要及时转交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加大督办力度,限期反馈处理结果。开展代表主题活动。组织代表开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活动,为民代言、为企发声,助推解决人民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