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政民互动 新闻发布会 正文
二七故事“快递” | 回家,上千次
来源:二七发布   时间:2024-10-18 11:08  

并非所有的回旋镖都能划出完美的圆,就像很多流浪在街头的人,无法坐上归乡的车。二七区救助站从2020年至今累计购买近千张车票帮助无法回家的人重返故土,演绎出一个个关于帮助、关爱和重生的动人故事。


离郑州火车站最近的救助站
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西南侧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这就是二七区救助站。这里距离郑州火车站仅几步之遥,却为无数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救助站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设有16张床位,消毒间、储物间、浴室、厨房、餐厅和休息室等设施,一应俱全。
来自南阳市社旗县的王某,来郑州投奔老乡寻找打工机会,可是老乡没找到,钱也花完了,无处可去。救助站李德龙站长了解到情况后积极帮助他联系工作,得知其战友的门窗厂需要工人,经协调后帮助王某顺利入职。
每年将近年关的时候,火车站附近就会有一些务工人员因为没挣到钱不愿回家。为了照顾好这些异乡的兄弟姐妹们,二七区救助站春节正常上班,愿意回家的为其购买车票,不愿回家的为他们提供衣服、被褥等生活必需品,还包饺子送到他们手上,一起欢度春节。
新衣服、新被褥

微信图片_20241018110417(1).jpg

68岁的河北籍流浪老人彭某,曾是这里的一位受助者。
一天早晨,他被热心人用三轮车送到了救助站门口。老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当他踏入救助站的那一刻,迎接他的是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和一杯杯热腾腾的茶水。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迅速为老人安排了住宿,并带他到浴室洗漱,洗完澡老人惊喜地发现救助站还给他准备了干净的新衣物、新鞋子和新被子。在餐厅里,老人吃上了久违的热饭热菜,感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在异乡还能遇到这么好的人,谢谢你们!”
       老人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地说。救助站不仅为老人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更让他备受尊重。
   “被救助的人员往往经历了许多困难时刻,很多甚至有心理创伤,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从细节上考虑到各种情况,为他们服务好。”站长李德龙通过慈善捐赠等途径,想方设法地充实救助管理站的各项物资。
       有一年,一位山东妈妈带着两个女儿来求助,工作人员因为没有小孩子的衣服,就赶回家把自己女儿的蛋糕裙拿来给小姑娘们换上,妈妈红着眼眶说:“这是孩子穿过的最漂亮的衣服。”
跨越千里的护航
       有一个特殊的受助者,名叫小王,他自幼丧母,父亲忙于生计,对他关心不够。11岁那年,小王辍学离家,开始了流浪生活。多年的漂泊让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多次被骗和陷入困境。
一个初夏的夜里,小王因参与斗殴被派出所民警处理后转送到了二七区救助站。面对陌生环境,小王情绪激动,哭闹不止。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耐心劝导,悉心照料,终于让他敞开了心扉。工作人员了解到小王的遭遇后,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和教育矫治,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关爱。
按规定,被救助未成年人离站需监护人接回或护送返乡。然而,小王的家人拒绝接他回家,当地救助机构也因各种原因无法接收。于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决定亲自护送小王返乡。长达8个多小时、1000多公里的路途,工作人员陪伴小王聊天,给予他建议和关爱。小王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规划,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长达497天的陪伴

微信图片_20241018110425(1).png

2020年,站长李德龙“偶遇”了一位露宿街头的刘大爷。老人年逾八旬,已经流浪了30多年,可无论怎么问,老人都不透露自己的任何信息,所到之处都堆满了瓶瓶罐罐,让大家既“头疼”又为他感到担心。
李站长使尽浑身解数:到公安系统排查、“今日头条”寻求、全国救助系统排查……都未能成功,经过长达497天的跟踪救助,刘大爷终于有所松动,透露了家乡的信息,李站长根据“智取”到的极其有限的信息,迅速联系当地救助站,得知老人在老家没有房子、没有户口也没有亲人,就协调帮助老人找到合适的敬老院,亲自把他送回山西老家,满足了老人“落叶归根”的心愿。
这497天里,李站长每天都惦记着老人,常在早晨5点多就睡不着觉,从床上爬起来去看他的情况,救助管理站这份沉甸甸的工作,是用生命守护生命。
拉起责任的网格

每到雨雪天气,救助站工作人员都会加班加点,和镇街道基层站点工作人员一起到大街上、公园里、涵洞下等地方排查。
救助第一准则就是“自愿救助”,要绝对尊重救助人的意愿。很多流浪人员戒备心很强,碰到陌生人说话轻则吵闹咒骂,重则拿铁棒、砖头打人砸人,还有一些精神有疾病的人员,更是不可预测,难以沟通。有些人愿意寻找家人,但一点有用的信息也记不住;有人明明知道家在哪里,却三缄其口避而不谈,甚至还有装哑巴、给错误信息误导的;有同意回去和家人团聚一会儿又变卦不想走的;还有的刚联系上家人,本人又随意乱走找不到人的……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既能够作为闻讯而动,立刻赶赴现场,又必须得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韧劲,对救助对象一帮就是几年,最后处成家人般熟稔。
多方协作通力救助
在二七区救助站,有一个由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组成的救助协作机制。这个机制通过DNA比对、人脸识别等寻亲技术手段和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等平台,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快速查询。
有一次,一位名叫李某的“三无”人员(无名、无姓、无户籍地)被送到了二七区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多方协作,最终确定了李某的原户籍,并联系到了他的家人。然而,由于李某长期流浪,户籍信息不健全,导致他无法顺利返乡。于是,救助站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安排李某与其姐姐进行了生物学全同胞关系的司法鉴定。依据鉴定结果,家属为李某恢复了户口,让他得以顺利返乡。
临时帐篷度寒暑

微信图片_20241018110434(1).jpg

二七区救助站每年都会不定时地搭起临时帐篷,开展“夏季送清凉”和“寒冬送温暖”等活动,寒来暑往,事事关心。
夏天,他们在帐篷前送绿豆水、西瓜、风油精等防暑物品。
冬天,他们为苦劝不动,拒绝去救助站的流浪人员送棉被、食物等救助物资。这些临时救助帐篷,成为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避风港。
二七区救助站里的故事讲也讲不完,这些故事见证了救助站工作人员用爱心和行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温暖和帮助,见证了上千次亲人重逢的幸福时刻,更见证了郑州这座国家中心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闪耀的温暖之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