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大院以老带新 两代人“爱心接力”38年
来源:本站   时间:2015-02-09 00:00  

 

  

      

38年前,高新海被命运抛弃,突发疾病致全身基本瘫痪,但在陇海大院内外,一群老中青,薪火相传,眷顾他已整整38年。老邻居们的孩子、青年演员、中学生,这些年轻的力量,加入到爱心接力的队伍。

 今年5月,以高新海故事为基础创作的《好好的活着》电影在郑州公映,该片著名编剧孟宪明认为,高新海给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显示出一种力量。他客观提醒健康的人们,生活是幸福的。

健康的小伙子,因一场大病全身瘫痪

活着,就是一次冒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灾难何时会降临。

当高新海梦想着当一名足球守门员时,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活蹦乱跳的他,在一次疾病过后全身基本瘫痪。

1976年,高新海25岁,在沟赵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从此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整个身体,只有一双手还能自由支配。

“那时真不想再活下去。”高新海说,每天都是用眼睛跟别人打招呼,不想多说一句话,就是想早点离开,不想成为累赘。

正当他意志消沉,彷徨于生命的十字路口时,与他基本上同龄的陇海大院邻居们,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住在对门的常思军摸准了他的心思,跑过来和他挤在一张床上。“那时我们每天卧谈,谈邻家女孩、球星马拉多纳、人生责任……”高新海点起烟,边回忆边说。

有主动承担起陪高新海洗澡任务的小毛,有专职理发师老扁,还有几乎每天来到他床前陪他聊天的老贾……

快乐因分享而加倍,悲伤因分担而减半。

如今,位于陇海路一马路的陇海大院已经拆迁,三年左右时间,陇海大院原址将建起一座座高楼,老邻居们将回迁原址,那时,高新海与老邻居们又将在新的陇海大院重逢。

幸福路5号院,是高新海的暂时住所。记者到来时,高新海正与几个老伙计打麻将,脸上挂着平静的笑容。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的艰辛。但曾经咀嚼痛苦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深深地体会。

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的,是陇海大院的精神。

父辈们在老去,然而,大院里的孩子长大成人了,他们从父辈们手中接过爱心的“接力棒”,继续着父辈们的“事业”。

孙磊今年28岁,在陇海大院长大,从有记忆始,就被父亲孙胜华带到高新海家里,看父亲忙忙碌碌。“那时候太小,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老是跑到别人家里干活。”孙磊说,长大后才逐渐明白,这就是邻里之间的关爱与帮助。

如今,随着第一代与高新海同龄的老知青逐渐老去,第二代新青年,孙磊、于洋这些陇海大院的其他年轻人,也开始了他们的爱心帮扶。烧水、做饭、打扫卫生、帮助大小便、聊天成为他们的功课。

“感觉就像自己家人一样。”于洋说,从小受父辈们的耳濡目染,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在陇海大院里的年轻人中,除了搬走的,当兵的,去外地工作的,留下的年轻人都几乎承担起了照顾高新海的责任。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的夜里,高伯伯突然发病,几个大院里的邻居连夜把他送到医院。”孙磊说,而在以前,这都是父亲和大院其他长辈们做的事。

提起这些事,于洋觉得微不足道。“都是生活中的琐事,没啥大不了的。”

爱与被爱都是有原因的。在孙磊眼中,高新海是乐观向上的,是随和的,没有抱怨,没有悲伤,他用自己的经历,把人生意义和人生态度,传递给了大院里的年轻人们。

在众多的帮助高新海的人中,还有一群更为年轻的身影,他们也是陇海大院的邻居,他们就是郑州101中学的学生,该学校与陇海大院相邻,从大约2008年开始,每个周末,都会有一二十名学生来到高新海家里,拖地、打扫卫生、倒尿、沏茶、洗衣服、叠被子。

一届学生毕业了,下一届的同学接着去,在101中学里,爱心的传递从来没有中断。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