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市发布的通告,二七区主城区14个街道办均被列为封控区。封控区内居民生活如何运转,居民“米袋子”“菜篮子”如何保障,社区配送是否畅通?5月8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二七区在保障民生物资充足、物流通畅的基础上,采取线上接单+线下配送的模式,将居民每日所需物资送到家门口,让封控区居民足不出户也将“菜篮子”拎得稳稳的。
摆渡“小推车” 将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
在长江路街道开元丽城小区,两排整齐摆放着的银色小推车尤为醒目,上面贴着红色编号,总共24辆,现场数十名“红马甲”忙前忙后,将居民们下单的物资分别放进相应编号的推车里。
“这个小区总共8栋楼,24个单元,小推车上的编号对应的是每个单元,每天小区居民在线上下单的物资到达门口后,按照单元收进小推车,拉到单元楼下,再挨家挨户送到居民家门口。”长江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崔皓介绍,二七区联合几家大型超市推出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服务后,每天,居民下单的物资便源源不断地送至小区。不会线上购物的居民,可以给小区公布的菜店或物业打电话,由双方对接后再居民下单物资送至小区。
到达小区门口后,就是“红马甲”和小推车的主场了。崔皓介绍,小区志愿者有30多人,由市妇联、区城管局、社区、物业及居民志愿者组成,每天上午下午各送一次,基本能满足居民所需。
看着奔波不断的工作人员,不少居民在小区业主群里向他们点赞致敬:“没有哪个国家像咱们国家这样爱护自己的人民,感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日夜奋战护我们周全!”
设置临时售卖点 新鲜果蔬看得见
在建中街街道鑫苑现代城的一片空地上,肉、蛋、蔬菜、水果等摊位依次排开,小区居民正在社区和志愿者组织下分批、拉开距离前来购买。
“这个小区总共1500多户5000多名居民,物资需求量大,而周边商店都关门停业。为满足居民需求,我们选取辖区有资质、有备案的大型农贸市场走进小区,供居民采买。”建中街街道区域发展办主任樊玲玲介绍。
现场,66岁的居民朱金廷认真选购了黄瓜、香菜、红薯等准备结账:“这种措施特别好,咱老年人不太会网上下单,政府就把菜市场请进小区。而且你看这些蔬菜,新鲜度肉眼可见,价格也便宜,和我平常出门买的都差不多,咱大家伙安心、放心!”如朱先生所说,记者发现,黄瓜3元一斤、红薯3.5元、荆芥4元,均为平价蔬菜。
据了解,二七区采取线上下单、平台配送、无接触定点投放等方式,满足封控区内年轻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通过线下楼院内设立肉、菜、蛋、奶、调味品等生活物资临时售卖点,将周边超市、集贸市场等经营商户引进楼院有机设点,为老年人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群体提供售卖服务。目前,已发动无确诊病例的封控小区周边菜店、超市在588个小区设置临时售卖保供点833个。
便民服务点 让无主管楼院有“主”可依
“每次进2个人,拉开2米距离······”在淮河路街道陇中南巷小区,志愿者正在提醒前来购买的居民有序采购。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门口设置了一个“陇海社区便民服务点”,服务点地方不大,蛋肉、蛋、面条、蔬菜等日常菜品却一应俱全。
“这个小院有近30年历史了,是名副其实的老破小、无主管。”淮河路街道副科级干部路艳茹介绍,封控以后,小区周边店面停业,小区500多户、共1000多名居民,且多为老年人,不太会网上下单,社区便设置了这么一个便民点。
无主管楼院并非没人管。小区门口,在61岁退休干部曹文杰的带领下,近10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严阵以待,维持上午核酸检测秩序、引导下楼居民前来采买物资。“年轻人可以自行下楼到这里买菜,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在打电话订购之后,我们的志愿者把物资给他们送到家,保证每日所需。”曹文杰介绍,同时,志愿者服务队还负责菜品价格的监督,不能高于市场价,确保让居民吃到新鲜平价菜。
据介绍,自郑州本轮疫情暴发以来,二七区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商务、市场分中心、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物资保供专班,快速启动市场保供应急机制,把保供工作作为保障民生的首要任务来抓。指导企业按照本单位供应预案要求,丰富货源品种,加大补货、补架频次,目前,各大连锁超市储备量均在三天以上,货源充足。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保供企业利用网上自有小程序APP或第三方平台开展线上销售、线下配送活动,组织人力、物力与配送车辆,加大网上销售比例,增强配送效率,最大程度减少现场聚焦。辖区14家大型超市网上自有小程序和第三方平台21 个。
居民可通过网上购菜平台、连锁超市网上采购小程序、第三方平台等进行网上采取,也可通过业主群、楼院群等集中采购,强化供需对接,线上采购与定点设置销售摊位相结合,由卡口人员、志愿者等保障供应“最后一米”,做好配送“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