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夜幕降临,二七区长江路街道航海中路119号院的花园广场顿时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在木马滑梯周围追逐嬉戏,大人们赏花下棋、闲庭散步,笑谈老旧小区改造后家门口的“小确幸”。整齐划一的住宅楼、绿意盎然的花园、古色古香的凉亭、功能齐备的活动室……很难想到,这样一个高“颜值”小区,是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高龄”小区,是一个被积水洼地困扰多年的“问题”小区,也是一个改造中遭遇洪水侵袭、受损严重的“灾后重建”小区。
位于航海中路119号的长江路街道测绘学校家属院始建于1978年,小区建筑年代久远,院内配套设施不全,楼体管线破损严重,私搭乱建管理混乱,闲置游园杂草丛生,废旧仓储隐患重重,这些“老破小”特质决定了社区“更新治理”势在必行。2021年以来,长江路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与河南测绘职业学院缔结融合发展的“红色联盟”,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积极构筑“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共同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难点问题,合力谱写了“城市更新、为民实事”的时代华章。
为解决院内“公共区域面积小、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学院党委主动提出了“拆墙扩院、向外腾空间”、“违建清零、向内挤空间”的想法。拆掉了居民楼院与闲置校区之间的“隔心墙”,腾出了年久失修的仓储用房、单身宿舍;集中治理了院内17处违法建设、31处凸出阳台和340余处防盗网、花架等私搭乱建,挤出了院内井然有序的公共空间。看似一步简单的“退让”,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散步的花园广场,还为居民腾出了日间照料、养老抚幼、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空间,盘活了院内长期闲置的房屋资源,少量的出租“收益”用于补贴物业管理费,物业费不加价、环境变美服务升级,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幸福来敲门”。
本着“一次性改好、最多改一次”的原则,老旧小区改造不搞“涂脂抹粉”的简单修补,舍弃了“外表靓丽”的空调罩、“工艺精美”的景观小品,而是从群众最迫切的项目入手,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屋顶防水、雨污管道、技防照明等“里子”工程上,真正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这些“里子”实惠,彰显了改造的品质和温度,见证了“实事办好”的初心。
事实上,改造之初的测校家属院相对封闭,院内居住的多是在岗和离退职工,对社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不高。老旧小区改造中,社区将临时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在院内明显位置设立流动的“民情驿站”,及时搜集、回应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扰民、房屋漏水、施工质量、政策法规”等问题,并第一时间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修复。突如其来的洪水侵袭、疫情防控,社区党支部多次在家属院门口扛沙袋、堵窟窿、抢险值守,党员志愿者第一时间送来一碗“热餐”及必要的生活物资,为院内行动不便的老人入户采集核酸,链接爱心机构为受灾群众送去“天使券”……“有难题,找社区”,一时间成了院内居民的“口头禅”。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微事”、“小事”、“实事”,一桩桩、一件件,回应迅速、落地有声,为社区党组织积攒了口碑、赢得了民心。
下一步,针对院内“老龄人口偏多、失能老人独居”等实际情况,街道将创新谋划“测校·馨空间”医养结合服务品牌,通过培育“智享健康·老友汇”“党史传承· 故事汇”“文化共享·名家汇”“人人参与·志愿汇”等为老服务项目,唤醒院内沉睡已久的邻里情怀,着力构建“汇善汇美汇新思、尚德尚品尚文明”的美好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