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二七 人文历史 民俗风情 正文
熊儿河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   时间:2018/02/06  

熊儿河———相传古代有个名叫熊儿的人,带领群众挖河排洪,保护了村庄和农田,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治水功绩,将河称为熊儿河。明、清时期,疏浚河道曾立碑记,上书熊儿河。后因修治河道,石碑没入地下,后人曾误书成熊耳。直到现在,在不少正式的文字中,还时常出现将熊儿河书写成熊耳河的错误。 

延陵街———清光绪年间,有江苏延陵人吴某,在当时的西关南侧开煤场。1906年,芦汉铁路(卢沟桥—汉口)建成通车,郑州成为商埠,煤场附近商民渐多,向南逐渐形成街道。一天,煤场吴掌柜来到当时荥泽县秀才、抗金名将岳飞第二十八世孙岳起锋家,岳起锋曾任县训导,工书法,学问、道德为乡里推崇。吴掌柜对岳先生说:“这条街现在市面大了,却还没有街名,您老人家学问大,给起个街名吧。”岳先生问吴掌柜何方人士?吴答祖籍江苏延陵,岳先生一笑:“你是延陵人,又来这里最早,就以你老家延陵二字命名吧。”“延陵街”从此叫开了。二七路———明清时原是一条通往老鸦陈的乡间小道,小道东侧建有载理公所,取名“长春善堂”,因她的建筑是红色,群众俗称为“红房子”。小道两侧的店铺也多以“长春”二字命名。时间一长,过往百姓就将通往长春善堂的路称为长春路。1951年,郑州市人民政府为了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将长春路改名为“二七路”。 

大同路———清光绪年间,原大同路一带还是郑州老城西郊的农耕区。1897年清政府决定借外债修筑芦汉铁路,1903年又与外国财团草签了汴洛铁路合同,两线交会于郑州老城之西,地理位置骤现重要。因大批铁路员工及家属的生活需要,这一带陆续出现了客栈、货栈、商店、饭铺等,人来人往,逐渐形成了通往老城的街道,初定名为马路大街。马路大街日趋繁华,街道两旁各类商号云集,店铺鳞次栉比,1916年改称大通路,即四通八达之意。30年代又根据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世界大同”之奋斗目标,正式命名为“大同路”。解放路———1948年10月,郑州解放,新的人民政府开始着手城市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后,郑州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政府发动和组织失业工人和贫苦市民生产自救、修建道路,修的第一条路就是把号称“郑州龙须沟”的迎河街和顺河街填平,改造成水泥路,命名为“解放路”。解放路象征着解放了的郑州人民,当家作主人,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和意志。 

南大街———因位于老城南门里而得名,是老城区的四条主要街道之一,因街两旁老槐树多,也有人称为槐树街。在明、清时代,不少官吏、豪绅、富商居住在南大街,那些官吏的穿戴与众不同,故曾有“穿靴戴帽是南街”和“东街穷、西街富、南街顶戴一大铺”的民谣流传。南街的富商们不仅拥有大量土地房产,还兼营中药材,仅中药材行栈就有几十家,他们还在南街开设了大烟馆和当铺,变着法盘剥百姓,民间也曾有“二里岗、五里铺,不抵南街一当铺”之说。辛亥革命后,这条街曾改名为中山南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