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合同成交达57.2亿元、新增省级研发平台19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5%……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二七区科技局创新推出的“四联”工作机制在持续发挥效能。
二七区科技局通过与“大院名所”郑州研究院构建“四联”工作机制,与省科学院、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深入合作,成功打通了产学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精准对接,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
二七区高度重视科创产业发展,年初召开科创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来与辖区713所、郑飞、核五院等近200名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和汇聚一堂,围绕如何进一步激发产业动能、深化开放合作、深度精准服务等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四联”机制实施以来,二七区科技局通过建立联系、组织联动、项目联建、资源联用等举措,已组织近二十场活动,与多家高水平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该机制不仅关注科研院所的研发进展,更重视将科研优势与区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起来。
二、深化合作,重点项目加速落地
今年以来,二七区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速度明显加快。
3月12日,郑州科技学院与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4月15日,黄河科技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联合成立“智能车辆创新中心”,并举办河南省地面无人装备专家研讨会,吸引了200余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参与,共同研讨产业发展方向。
4月28日,中船第713研究所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共建的场区无人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重点开展无人智能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
7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
8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为河南中核五院设计有限公司成功举办“2025年度中层管理人员暨青年骨干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这是双方4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的首个落地项目。
三、培育梯队,创新主体发展壮大
在“四联”机制的支持下,二七区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
2024年,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21家,新增郑州市科技型企业81家。同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省优化重组重点实验室4家,新增工程研究中心7家。众多科技型企业在此茁壮成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重视转化,增强研发创新动力
二七区举办“智汇二七·创领未来——郑州市二七区科技成果展”,搭建线上展示与投票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扩大了受众范围。活动期间发布二七区优秀科技成果23个,访问量达26031次,点赞数7821次。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二七区及科创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还吸引了更多投资与合作机会。2025年上半年,二七区技术合同登记处新注册企业4家,有效技术合同登记企业12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突破36亿元。二七经开区成功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五、优化环境,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
二七区科技局结合“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万人助万企”等活动,一对一建立工作台账进行精准辅导,动态更新创新主体培育库。通过对入库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壮大企业主体规模。
未来,二七区科技局将持续深化“四联”机制,促进二七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快速转型,力争202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核心支撑。